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及其方法的運用
研讀教材時會發(fā)現,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內容都需要組織學生進行閱讀,由此可見,“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”,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,同時,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(yǎng)的重要表現之一。從實際情況看,閱讀是學生走進其他科目、理解內容的主要手段。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,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。本文結合實際,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,談談閱讀理解能力形成及其方法運用的策略。
一、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
閱讀,就是“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、認識世界、發(fā)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”。在閱讀教學中,閱讀只是一種途徑,理解才是核心。同樣的閱讀內容,不同的學生去閱讀,結果是不同的,其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會有差異。通過閱讀了解文本內容,理解相關詞義,那僅是低水平的理解;通過閱讀能透過文字準確把握文本主題,并且從中與作者進行對話, 則屬于高水平的理解。無論是低水平還是高水平的理解,對學生來說,都是語文素養(yǎng)養(yǎng)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具體來說,影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。
1.重視生原有知識建構。
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與文本不斷對話的過程。在生本相互對話的過程中,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認知發(fā)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,而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打破舊有知識建構,經過不斷調整,重新建立新知識建構的過程。新知識的汲取,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,學生儲備的知識越多、經驗越豐富,閱讀與文本相似的內容越多,就越容易激活學生原有的記憶,并進行恰當選配,以便形成類推,從而更深層次地走進文本。
例如,針對古詩詞教學,大多教材中都安排了適量的古詩詞內容,目的在于讓學生能了解并傳承我國優(yōu)秀的古典文化。但是由于時代和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以及對作者所處環(huán)境的不了解,導致學生很難理解古詩詞。因此,在古詩詞閱讀中,教師要引導學生跳出古詩詞,通過資料的拓展讓學生先了解古詩詞的背景,這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。如,針對蘇教版第 12 冊教材中,關于李清照的詩詞有兩首,分別是《夏日絕句》和《如夢令》,雖然都是同一個作者所寫,但在意境與風格上卻截然不同,這給學生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。對此,筆者要求學生課前大量收集李清照的資料,通過搜集整理學生會發(fā)現,《如夢令》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,那時她的生活很安逸,所以作品中的描述也比較悠閑;而《夏日絕句》則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,在國與家都發(fā)生重大變故后,作者內心更多的是悲憤, 因此,詩中更多充滿了愛國激情。有了充分的課前準備,加上教師在課堂上的點撥,學生對這兩首詩詞的理解就會很容易。
由此可見,課前預習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,而且可以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體驗;不僅具有拓展知識面的作用,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涵,推促課堂精彩生成。
2.抓住文本重要信息。
雖然學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,但在很大程度上,仍然與直接經驗、具體感知有關。教材文本是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思維特點進行編排的,但有的學生在閱讀中仍然抓不住重點, 不能迅速切入文本內容。如何培養(yǎng)學生緊扣文本的重要信息,提高其理解能力,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,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。(1)緊扣題目。題目是文眼,一般都是作者對文本內容的核心提煉。通常來說,題目不是文本中主要人物或地點,就是概括了主要事情。通過題目進行分析,可以從中捕捉到很多信息。(2)緊扣結構。能夠編入教材的文本,也許不是最優(yōu)美的,但卻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。這里的適合,在一定程度是指能給學生借鑒。因此,這些文本往往條理清晰,大多是總分總或者分總的結構。對此,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結構、抓住開頭或結尾進行分析。如,針對《夾竹桃》一課,抓住結尾,則很快就會發(fā)現文本主要寫了夾竹桃的韌性和我對月光下夾竹桃的幻想。(3)緊扣重點字詞。如, 針對《煙臺的?!芬徽n,筆者就抓住了“獨特”一詞,先讓學生說說其含義,然后在文中找到相應的位置,接著再找出相關語句,最后讓他們說說想法,并思考解決兩個問題:煙臺的海為什么會獨特?具體來說,又獨特在哪里?這兩個問題恰恰是整個文本敘述的關鍵。其實,對學生來說,在閱讀中抓住文本的重點信息,不僅有助于學生強化文本主題的理解,而且還能從中習得表達技巧,實現寫作方法的遷移。
3.扣住文本自主加工。
《語文課程標準》倡導個性閱讀,這里所謂的個性,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對文本的自主化加工,而這也是進行閱讀訓練的一個重要目標。相對而言,教材中文本結構嚴謹、內容完整,對此,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,可以引導學生對下一步內容進行預測。如,預測主人公的行動,還有事情的起因、結果等。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方向性問題,引導學生進行思考。如,自己對文本內容是否理解?文本內容是否與預測一樣?能否換一個詞語進行等。教學時,教師可以與學生先讀一小節(jié)課文,然后組織學生一起討論,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加工,并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。
二 、閱 讀方法的選擇與運用
閱讀的方法很多,如,魯濱遜曾把閱讀訓練劃分為五個階段,即瀏覽、提問、細讀、背誦與復習;伊耐特也將閱讀方法歸納為四步,即嘗試閱讀文本、用自己的話復述文本、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、復習和思考文本摘要;張慶林則把閱讀自學概括為五步,即概覽、初讀、細讀、提要、檢測。對學生的閱讀訓練方法來說,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實際,有針對性地選擇與運用,以便提高閱讀實效。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,把閱讀訓練分為三步,即預測、細讀與驗證,以《天游峰的掃路人》一課為例,闡述閱讀訓練的方法。
1.預測。在學生熟悉題目后,筆者沒有直接讓學生接觸課文,而是通過多媒體呈現文本插圖,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。這樣的教學方式激起了學生的興趣,有的說插圖是描寫掃路人的踐行,也有的說是詳細介紹掃路人的背景, 等等。預測的方式有效地釋放了學生的激情,其預測結果也精彩紛呈,同時推促了課堂精彩生成。
2.細讀。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文本,結合自己的預測尋找相關材料,嘗試用自己的感悟去評價。細讀的方法很多,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,也可以用筆勾畫,甚至可以進行批注,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行間指導,以便給學生適當的點撥,推促全班學生都能在閱讀中有所感悟。
3.驗證。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:一是文本中哪些內容與自己的預測一樣,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目的?二是文本中哪些內容與自己的預測不一樣,作者這樣安排,又是為什么?三是文本中哪些內容,自己沒有預測到,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目的?在驗證過程中,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探討文本、感知人物。
總之,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必須要掌握并且要不斷發(fā)展的能力。對學生來說,小學閱讀是第一步,走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。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,并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,為其終身發(fā)展奠定基礎。
(作者單位:江蘇省啟東市匯龍小學)
(責任編輯 岳 舒)